近日,由傳媒學院牽頭舉辦的“首屆長三角地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教育研討會”在吳江區平望鎮舉行,《光明日報》、央廣網等中央級媒體予以報道關注。新華社客戶端則報道了同樣在平望鎮舉辦的“數字營銷時代廣告人才培養與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研討會”。
幾家央媒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人才培養的新標準、新要求,折射出當下國家和社會急需具有理想信念、家國情懷、適應5G、人工智能技術形勢高素質人才的緊迫現實。
近年來,為適應信息技術變革的形勢,傳媒學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升畢業生市場競爭力。通過改進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加強校地合作、創設研究生工作站等“請進來走出去”方式探索人才培養實踐路徑。
鑄牢奮斗信念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既是對當下育人項目、載體、資源的整合,更是對長遠育人格局、體系、標準的重新建構。
傳媒學院作為部校共建單位,近年來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實施德政導師制度,推動全體教師尤其是高職稱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工作,統籌推進各類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形成“五位一體”雙創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成效顯著。2020年,“新聞學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獲蘇州大學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立項,《創意、視覺、營銷、傳播—理解廣告》獲蘇州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立項。
人才培養既要固本,也要創新。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丁曉昌在考察了傳媒學院廣告專業建設的成效后認為,數字營銷時代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專業,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新媒體人才。他說:“在技術迭代周期大大縮短的今天,傳媒行業日新月異,教學內容要面向社會需求、產業需求和行業需求,注重提高學生回應國家重大關切的能力,彰顯社會責任,以需求側改革的思路開展課程體系化建設。”
新文科建設,人才培養再出發
新文科建設,“新”從何來,通往何方?這是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對此,傳媒學院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加強學科交叉,加強產學融合、加強校地合作。學院先后請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教師為本科生開設課程,與騰訊、B站、愛奇藝等網絡平臺開展合作,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專業信心。
當前,融媒體發展尤其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方興未艾,傳媒學院抓住這一機遇,先后與吳江、昆山等地簽訂了合作協議,在融媒體人才培養領域開展合作。蘇州大學與平望鎮人民政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傳媒學院與平望鎮深度合作,校地協同育人,廣告學專業學生發揮特長,積極參與中國(平望)運河青年文創挑戰賽,三屆賽事奉獻了很多精彩文創產品,為平望“農文旅體”融合發展貢獻了蘇大力量。
以“雙創”為導向,面向傳媒改革一線
近年來,傳媒學院通過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讓學生學有所成、學以致用,取得了較好成效。
“學生就是我們的產品,產品需要市場檢驗,沒有過硬的素質,我們的產品是不可能有市場競爭力的。”傳媒學院執行院長陳龍表示,人才培養體系改革一直是傳媒學院的主旋律。近年來,學院著力抓四個層次的工作: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改革、產學研實踐、第二課堂,教學、科研、學生工作三方面協同發力,實踐下來成效明顯。學院以雙創為導向,聚焦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大力推進研究生工作站、雙創基地等建設,逐步在校地合作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校企合作同樣是助推高質量人才發展的重要力量。5月21日,蘇州聞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與蘇州大學傳媒學院簽署校企合作協議,聞道網絡將以設立“聞道”敬業奉獻獎學金的形式來發掘、支持和激勵優秀的、有潛力的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學生。
五年來傳媒學院學生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100余項,位居全校文科院系前列。2011年開始,學院在本科高年級推行“傳媒實務”課程,以導師制小班教學的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實操能力。學院連續舉辦四屆國際大學生新媒體節,旨在通過校企雙向聯動、創意成果孵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意思維,在課堂教學之外,重視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和“第二課堂”培育。目前,傳媒學院已經在籌備第五屆國際大學生新媒體節的相關工作,此類活動符合高校教育創新、對接國際和服務社會的需求。
大學有成,在于深耕細作,一流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于耕作的具體過程。高校人才培養創新唯有將教育改革理念與社會需求邏輯相結合,與“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中“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為導向”的指導思想相契合,才能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的創新式發展。
傳媒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