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13日,“《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闡釋”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青年論壇在蘇召開。論壇由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我校主辦,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分會、我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承辦。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郝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我校黨委副書記鄧敏,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兼馬恩哲學思想研究分會會長、我校特聘教授任平出席開幕式,來自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開幕式。開幕式由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孫磊主持。
鄧敏代表學校向參與此次論壇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并簡要介紹了我校的基本情況、哲學學科的辦學特色及建設成效。他表示,本次論壇聚焦《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學術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理解和闡釋,助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發展。
張志強線上致辭,他回顧了哲學研究所建所70周年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歷程,期望本屆論壇能夠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研究成果,在“兩個結合”的指引下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貢獻力量。
郝立新指出,《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鮮明表達了馬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實踐精神,提出了實踐的思維方式,確立了實踐的研究范式。今年恰逢《提綱》創作180周年,本次論壇以青年學者為主體,為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當代闡釋注入了新時代動力,對豐富研究視域具有重要意義。
大會主題發言第一階段由我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主任桑明旭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王志強編審評議。任平、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夏瑩、我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忠、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涂良川分別作大會主題報告。
任平提出了馬克思新世界觀出場史的現代性進路、“觀”與“體系”互動共進史圖式、馬克思哲學革命進程中的軸心研究范式的轉進等三個深化理解馬克思哲學革命進程的新視角。夏瑩以《哲學中的時代與時代中的哲學——改變世界哲學何以可能?》為題,指出人與社會生活在實踐上的同質性,為“改變世界”的現實革命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保障。陳忠以文明興衰與主體性問題切入考察文明敘事,提出要超越秩序與自由二元對立的文明觀,在實踐中構建主體性的“在軌”。涂良川認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是立足于人類社會的新唯物主義,以立足于社會的方式使實踐成為哲學的前提,其主觀能動性使改變世界成為可能。
論壇設置六場主題報告和兩個分會場,近70位專家學者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觀、感性直觀、主體性、新唯物主義等相關議題展開深度交流,內容涵蓋文本、歷史、理論及現實等多個方面。
閉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楊洪源主持,我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教授、哲學學科帶頭人車玉玲作大會總結。
車玉玲系統梳理并總結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前沿觀點與研討成果,展望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新時代語境下的深化創新。楊洪源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應堅持守正創新,以重大現實問題為導向,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理論內涵的學理開掘與當代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