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切實將學習效果轉化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3月19日下午,我校舉行全國兩會精神學習報告會暨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校黨委書記張曉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應漢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吳德沛作宣講報告。校領導、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全體成員,院級黨(工)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組長,全校正處級及以上干部,校各民主黨派和統戰團體負責人,全體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全體專職學生工作干部,離退休黨工委委員及退教協理事等出席報告會。會議由校黨委副書記鄧敏主持。
張曉宏作了題為《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更好發揮高校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的宣講報告。他全面介紹了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總體情況,深入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系統解讀了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其中關于教育的工作部署。他指出,今年的全國兩會是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召開的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要求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并指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蘇州大學要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兩會精神轉化為加快教育強省建設的生動實踐。一是聚焦“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二是聚焦“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三是聚焦“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四是聚焦“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五是聚焦“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全校上下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力以赴答好“教育強國、蘇大何為”的時代命題,奮力實現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吳德沛以《學習宣傳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凝心聚力開新局 團結奮進新篇章》為題,圍繞會議概況、會議精神、提案情況、委員履職等四個方面,傳達了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精神,并分享了參會感受。他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醫療衛生領域的重視程度提升,充分體現了對醫學發展規律的尊重,也為醫藥協同發展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支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醫療衛生事業肩負著重要使命。面對人口老齡化這一我國今后較長時期的基本國情和重大課題,我們要將兩會精神與臨床實踐、科研創新、醫學教育深度融合,積極完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創新動力,努力推動各項健康戰略舉措落地見效。
應漢杰以《認真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探析蘇大如何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幾點思考》為題,從回顧大會盛況、洞悉大會報告、學習兩會精神、謀劃蘇大之路四個方面,分享了參加全國兩會的心得體會。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多次強調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蘇州大學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和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肩負重要使命,必須順勢而為、循勢而動,積極回應國家和社會需求。他強調,全校上下要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準確把握“六個必須堅持”的科學內涵。要將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轉化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為實現從建設一流學科走向建設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而奮斗。圍繞學校辦學理念、資源配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發展建設方向,應漢杰重點分析了學校的革新與重塑之路。他提出,要以堅定的人民立場服務師生,以自信自立的態度面向未來,以守正創新的要求深化改革,以問題導向的思路破解難題,以系統觀念的智慧謀劃全局,以胸懷天下的氣魄服務國家戰略,立足新時代、抓住新機遇、展現新作為,努力實現強富美高的“蘇大夢”。
鄧敏在主持中指出,傳達好、學習好、貫徹好全國兩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校上下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圍繞全校的學習貫徹工作,他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要在理論武裝上突出“深學細悟”。全校上下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通過豐富的載體和形式,迅速掀起學習熱潮。二是要在學以致用上突出“實干篤行”。要堅持把貫徹兩會精神轉化為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蘇大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三是要在戰略服務上突出“國之大者”。要用實際行動回答好中國式現代化“蘇大何為”這一重大課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附屬兒童醫院和附屬第四醫院分別通過Welink線上會議開設分會場,集中收看了報告會直播。會后,各分會場還以黨委會、院級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黨務工作例會等形式開展了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