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6 日上午,《東吳碑廊集帖續編》新書發布會在我校舉行。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王偉林,市書法家協會秘書長何鵬,我校東吳書畫研究院院長華人德,圖書館黨委書記、館長錢萬里,教職工書畫協會副會長逢成華、張建初、陳道義以及藝術學院和博物館的相關人員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馮一主持。
馮一代表東吳書畫研究院、博物館致辭,并介紹了《東吳碑廊集帖續編》的出書背景及碑帖挖掘、整理、出版相關情況。他指出,此次續編的四種碑帖是從博物館“東吳碑廊”館藏中遴選出的品相完好且具有較高人文歷史價值的四塊碑刻,本書的出版,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吳地文脈和吳門書派具有重要意義。
王偉林代表市書協發言,對新書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由華人德帶領博物館團隊編纂的《東吳碑廊集帖續編》豐富了吳門書法藝術研究寶庫,對推動書法文化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書中呈現的風格多樣、技藝精湛的書法作品,充分彰顯了中國傳統書法的藝術魅力,為當代書法家與愛好者提供了優質學習范本。
與會嘉賓展開了交流和研討。錢萬里提出要促進數字化技術與傳統典籍結合,為文化傳承開拓新路徑,助力古老碑刻藝術在數字時代重煥生機。藝術學院設計與美術史論系主任毛秋瑾教授肯定了博物館館藏碑刻的社會影響力,強調了新書在學術史料與歷史文獻方面的重要價值。藝術學院陳道義教授肯定了此套書籍的裝幀設計,強調了傳統文化的作品要保留傳統文化的文雅特色。
本書主編華人德在講話中闡述了四種碑刻的學術價值及歷史意義,對宋碑《趙善良權厝志》和三狀元碑的文物價值尤為推崇,給予了高度認可。有關墓葬碑刻的民俗文化和掌故趣聞娓娓道來,連貫生動,令與會者受益良多。他期望博物館能持續挖掘館藏碑刻資源,推進吳地碑刻的研究、保護和利用。
會上,華人德代表東吳書畫研究院、博物館,分別向我校圖書館、市書法家協會、吳門書道館贈書,推廣和傳遞文化薪火。
據悉,書中四塊碑刻世所罕見,極為珍貴,充分展示了蘇州大學東吳碑廊館藏碑刻書法的獨特魅力。其一是宋代皇室后裔的《趙善良權厝志》;其二是明代大學士王鏊撰文、禮部尚書吳寬書丹的《徐潮墓志銘》;其三是明代吳門印派和吳門書派代表人物文彭著的《張時威墓志銘》;其四是清代中期的《周明德暨配王恭人合葬墓志銘并蓋》,墓蓋、墓志俱全,石韞玉撰文、潘世恩書丹、吳信中題蓋,三位參與者都是狀元。